说到丁克家庭肯定大家对于名称都不陌生,但你知道丁克家庭的真正含义吗?简单来说,丁克家庭就是一对夫妻有能力抚养却选择不孕育小孩的现象。这对于当下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不稀奇的想法,毕竟现在每个人都很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有了家庭不代表要被束缚。但就中国的传统思想来说,是否丁克家庭就可以在没有压力和没有异样眼光中继续生活呢?下面就来看看关于丁克家庭的那些事吧。
丁克家庭的来源与含义 中国丁克家庭现状
丁克家庭的由来
追溯“丁克家庭”的起源,始于欧美地区并已逐渐成为当今西文社会中爱的结体的两种“正常”表现形式。客观的讲:“丁克家庭”是一种由于社会规定其模式后的心态变态的病态的爱。在大多数情况下,“丁克家庭”现象的出现是源于人这一个体,由于过渡追求个性解放,并“相互配合”和逃避孤独的结果。
必需指出的是这类人群在情感上仍然只是八岁、十岁或十二岁的孩子,但在智力和社会活动中则处于实际年龄,甚至高至实际年龄。“丁克家庭”的现象如果在社会中表现得不太严重的话,这种冲突往往只限于密切的私人关系范围内。但现象如表现的较为严重时,这种情感上的不成熟将会引起社会作用的紊乱。(情感问题咨询可加导师/信:)
什么是丁克家庭
丁克的名称来自英文DoubleIncomeNoKids四个单词首字母D、I、N、K的组合——DINK的谐音,DoubleIncomeNoKids有时也写成DoubleIncomeandNoKid(Kids)。仅从单词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双收入,没有孩子。如果被动选择不要孩子叫丁克吗?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因为被动的原因可能是经济上的,也可能是生理,个人发展或者家庭等等非生理因素。
双职业,能生但选择不生育,并且主观上认为自己是丁克的夫妇。成为丁克的首要标准是: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除了主动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其次,主观上对自己丁克身份接纳和认可——他们认为丁克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现实生活中,也正是这些认可自己是丁克角色的群体,能够较好坚持自己的选择,并经营与享受自己的丁克生活。
丁克家庭的人群
丁克家庭婚姻,曾是传统社会指派给男人和女人的命运。然而,随着妇女在经济地位上的逐渐提高,使得婚姻制度日趋变相。而且是男女婚后的生育不再被限制在生殖繁衍作用里了,这种新型的生儿育女形式逐渐由天职转变成一种“自愿”的个人行为。婚姻也变成了两个个体在互相同意后步入的自由结合,这就是婚姻的义务由当事个人负责和互相对对方负责的新型婚姻关系,就此也就为“丁克家庭”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就是不生孩子,只有夫妻的家庭。丁克家庭的成员一般都是工薪阶层,有稳定的收入,消费水平也很高,他们是社会上的中产阶层,这似乎跟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那些青年颇有些相似。他们中有很多人认为养育孩子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会妨碍他们夫妻的生活。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对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妇自愿不要孩子,就是我们所说的“丁克家庭”。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它悄悄在中国出现,以前这样的家庭会被别人议论,甚至是被别人怀疑有“生理问题”。而现在,这种家庭已经开始被“外人”理解和接受。
丁克家庭的现状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具有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养儿防老”。尤其在中国传统家庭中,人的一生就生活在一种相互依靠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年老体衰时,唯有儿女的劳动成果来赡养父母,养儿育女对父母来说是为自己“养老”进行储备,即“养儿防老”。随着社会的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疾病,工伤保险制度的不断推出,家庭的保障功能逐步由社会来承担,家庭中子女已不再是“防老”“养老”的唯一保障了。
中国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现状也并不看好,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在踏入社会时间不太长的毕业生经济水平不高,有了孩子负担会更重,而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丁克一族的后备军,这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现的大学生大多是80后人,更具有发展成为丁克一族的可能,因此,丁克现象在最近二十年之内必将发展非常迅速。)
你对丁克家庭的了解有多少呢?
评论列表
两个人的感情往往都是当局者迷,找人开导一下就豁然开朗了
发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还是不回怎么办呢?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