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效应和鲢鱼效应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情感导师 6383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心态学上有很多心态效应,而且这些效应在职场上也是有很多的运用,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权威、鲢鱼、旁观者以及羊群效应等,以及它们的解析。权威效应和鲢鱼效应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权威效应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情感困惑加导师/信,一对一免费分析)

  “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态”,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态”,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

  权威暗示效应的寓意:迷信则轻信,盲目必盲从权威暗示。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权威效应”的例子很多:做广告时请权威人物赞誉某种产品,在辩论说理时引用权威人物的话作为论据等等。在人际交往中,利用权威的效应,还能够达到引导或改变对方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

  二、鲢鱼效应

  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相关物流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常用来比喻一些安于现状的人,说他们不去取上进,说生活中应该要有用于激励的“鲢鱼”。

  沙丁鱼是鲱鱼家族中的一种,生活在南北半球温度在6℃~20℃范围内的海洋中。沙丁鱼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是欧美人最喜欢食用的一种鱼类。等同于“鲢鱼效应”、“鲶鱼效应”、“鲇鱼效应”。

  很早以前,北欧的挪威人就有从深海捕捞沙丁鱼的传统。那时候海洋里的沙丁鱼很多,而出海捕捞的渔船并不多,所以渔民们不用担心沙丁鱼的数量。他们只担心沙丁鱼能否活着抵达港口,因为人们都喜欢食用活泼新鲜的鱼类,如果能让沙丁鱼活着到港,售价就会比死鱼翻上好几倍。

  沙丁鱼性喜密集群栖,而且有不爱动的惰性。当他们被捕捞上船之后,常常因为挨得太紧而窒息死亡。由于渔船每次出海的时间都比较长,少则两三天,多则六七天。所以等到归来时,大多数沙丁鱼早已死了。渔民们想了无数的办法,但都失败了。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有一条渔船总能带回来比别人多得多的活鱼上岸,由于活鱼比死鱼贵出好几倍,这条渔船自然大赚其钱。人们纷纷猜测:原因何在?这条渔船的内部有什么秘密吗?可是对这个问题,渔船的船长却一直三缄其口,人们也始终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这位船长死去之后,人们才终于发现了他成功的秘密。他们打开渔船上的鱼槽,发现与其他渔船上鱼槽不同的是,里面多了几条大鲶鱼。原来,鲶鱼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会四处游动,到处挑起摩擦。而习惯群栖的沙丁鱼受到这个“异类”的冲击,自然也会变得 紧张起来,四处游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捕捞上来的沙丁鱼的成活率。

  后来,人们就从这个故事里总结出了一条规律,这就是“鲶鱼效应”:通过引入外界的竞争者,往往能激活内部的活力。

  三、权威效应和鲢鱼效应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美国心态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态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的心态学家的语言暗示而让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

  人们都有一种“安全心态”,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往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使自己有种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同时,人们还有一种“认可心态”,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要求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因此,这两种心态就诞生了权威效应。

  在企业中,领导也可利用权威的效应和鲢鱼效应去引导和改变下属的工作态度以及行为,这往往比命令的效果更好。因此,一个优秀的领导肯定是企业的权威,或者为企业培养了一个权威,然后利用权威暗示效应进行领导。当然,要树立权威就必须要先对权威有一个全面深层的理解,这样才能正确地树立权威,才能让权威保持得更加长久。

  四、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在现场旁观者的数量影响了突发实事件中亲社会反应的可能性。当旁观者的数量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减少了,即使他们采取反应,反应的时间也延长了。

  社会心态学家拉塔尼和达利(1970)发现当有其他的旁观者在场时,会显著的降低人们介入紧急情况的可能性。自1980年以来,有60多个实验研究比较了独自一人或与他人在一起时的亲社会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大约有90%的实验都证明独自一人时更可能提供帮助。研究还发现,在场人数越多,受害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越小。

  拉塔尼和罗丁(1969)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让参加实验的被试听到隔壁办公室里以为女士从椅子上重重摔下来的声音并大声呻吟:“哎呀,我的天呐!我的脚……我……我……不能动……它。哎呀,我的裸骨。我……拿不开……这个……东西。”事情的全部过程大约持续两分钟。观察被试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应。第一种情境下,被试单独在场,结果又70%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第二种情境下,事情发生时有两个陌生人在场,结果又40%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第三种情境下,被试与一位消极的实验者助手在场,他对被试说不用帮忙,结果只有7%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

  那些在这个过程中什么也没做的人,显然认为这件事并不是紧急情况。“只是轻微的扭伤”,有人说。“我不想让她觉得尴尬”,另一些人解释到。这证明了旁观者效应,当了解到注意到紧急情况的人增加时,人们施予帮助的可能性变小,所以对于受害者来说,处于人群中也许是不安全的。

  在做了这个实验后,拉塔尼和达利都询问被试,在场的他人是否会影响他们?虽然我们已经看到了在场的人所产生的奇妙影响,但被试却总是否认这样的影响。他们只是回答说:“我知道有其他人,但我的所作所为与他们不在时是一样的。”这些答案强化了一个我们熟悉的观点,我们通常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原因。

  五、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理论(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也称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从众心态。“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态。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态,从众心态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这个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热门文章推荐:

  精神紧张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

  开会发言紧张怎么办 4招克服紧张

  控制情绪: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


标签: 权威效应 旁观者效应 羊群效应 鲢鱼效应

评论列表

头像
2024-08-11 15:08:32

写的东西感触很深,对情感上帮助很大

头像
2024-02-28 12:02:46

被拉黑了,还有希望么?

头像
2024-01-23 13:01:56

可以帮助复合吗?

 添加导师微信MurieL0304

获取更多爱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复技巧 恋爱脱单干货

发表评论 (已有3条评论)